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脑功能结构改变中的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01.24
浏览次数: 1811
2019年1月24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脑功能结构改变中的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项目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过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一、项目组申报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组自2006年以来,开展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在神经精神疾病脑功能结构改变中的应用研究,从人脑的体积、网络、功能、灌注、代谢等多方面对神经精神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整套实用性的技术体系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以下工作,取得如下成果:
1、对首发且未经治疗的重度抑郁症(MDD)患者提出运用并证实:⑴基于磁共振灰质结构成像中皮层下核团的分析方法, MDD患者的双侧壳核背外侧及腹内侧、左侧丘脑的背侧及腹侧均有显著局部表面形状改变;⑵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构建脑网络时网络边界的界定方法,早期MDD患者脑内存在一个网络复合属性显著降低的子网络(主要包括额叶-皮层下和边缘脑区)。上述研究为MDD神经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及MD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2、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提出并运用分组法,将PTN患者分为左侧痛组和右侧痛组进行脑灰质体积研究,证实PTN患者脑内与疼痛相关的多个脑区的异常,且左侧痛组和右侧痛组对疼痛的处理具有不对称性。这提示大脑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参与了PTN的发展和调节,为PTN的中枢易化学说提供了影像依据。
3、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示踪技术,提出并证实Broca失语症患者Broca区与弓状纤维束的分离,为Broca失语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影像依据。
(二)项目组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以下观点:
静息状态下左侧PTN组和右侧PTN组均存在多个脑区神经元自发性活动的低频振幅(ALFF)值的异常,且左侧组和右侧组相比亦存在多个脑区神经元自发性活动的ALFF值的差异;左侧PTN患者还存在多个脑区神经元自发性活动的区域一致性(ReHo)值的异常。
三、该项目选题新颖、技术起点较高、难度大、设计严谨。发表核心期刊26篇文章(其中SCI收录5篇,累计影响因子为11.114),培养博士1名,硕士7名。项目成果在省内外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神经精神疾病的检查提供了磁共振多模态成像的思路,可无创地获得活体人脑的体积、网络、功能、代谢及灌注信息,从而推动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诊断并指导精准治疗。
综上所述,该项目整体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丁莹莹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吴昆华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向述天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刘 慧 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
马 莎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杨建中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孙强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