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7.04.10
浏览次数: 1416
2017年4月6日,中科合创 (北京) 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课题组成果资料基本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该课题组自1999年以来,在省内率先开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CRT植入技术、围手术期综合管理、术后系统优化等重要环节做了系列研究。通过边研究、边应用、边改进、边总结、边推广,取得巨大经济、社会和技术效益,主要创新点如下:
(1)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a.运用双或三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单左室起搏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与从右侧希-浦系下传的自身激动形成融合波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实现了生理性CRT,并降低治疗费用;b.证实双心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可获得较传统CRT模式更窄的QRS波群,有效提高CRT应答率,改善心功能;c. 提出并应用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CRT模式治疗CHF,保留了房室结生理性房室延迟功能并消除了右室起搏的非生理状态,更符合生理性,同时延长了起搏器电池寿命;d.证实心电图碎裂QRS波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内不同步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客观指标,将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选择CRT适应证及评估CRT应答率提供判断依据。
(2) a.首次原创性建立VV间期优化的改良IEGM法,并证实改良IEGM法与传统IEGM法相比,其与超声优化获得的VV间期一致性更好,可充分发挥CRT的疗效;b.在国内首次提出左心室扭转可准确评价左室的收缩同步性,与射血分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估CRT疗效的无创新指标。
3.该课题技术起点较高、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及实用性,设计严密、贴近临床、研究领域面广、培养人才多,为推广这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提高CRT的应答率,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培养硕士27名,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在省内进行了推广应用,成果取得巨大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4.该课题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建议:在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加大临床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的力度。
出席嘉宾名单
孙朝昆 云南省老年病医院主任、院长
李建美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
田 青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
阮志敏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
郝应禄 玉溪市人民医院主任、副院长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