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三七种植土壤障碍因素消减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04.20

浏览次数: 1614

三七种压缩创遇.jpg

  2018年4月1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师范大学等8家单位完成的“三七种植土壤障碍因素消减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提供的资料齐全完整,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项目在三七原产地建立了不同生态类型的长期定位试验区,从三七生长发育、土壤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及其种群结构、特征微生物种群分布、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因素、土壤盐基离子浓度、土壤自毒化感物质、干旱胁迫、微生物代谢产物影响等方面,获取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三七种植土壤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主要障碍因素,系统解析了三七土传病害的致病机理,为解决三七连作障碍,促进三七种植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3、项目对三七内生菌和三七根际土壤菌群进行系统筛选,获得抑制三七病原菌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126株,其中生防指数在67.6%-85.3%的高效活性菌株26株,并从高效活性菌株中分离鉴定生防活性成分130余个,其中高活性成分62个、新化合物20余个,对三七病原菌最小抑制浓度(MICs)可达16μg/mL或更低,揭示了这些高效活性菌株抑制三七病原菌的物质基础。系列高效生物防治菌株的获取和有效物质基础的阐明,为创新开发三七种植土壤障碍因素消减生物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础。

  4、项目在三七种植不同类型土壤障碍因素的生物防治消减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优化集成了不同土壤类型区三七种植土壤障碍因素消减的技术体系;建立了三七种植土壤健康质量评价的生物学诊断方法;建立了三七主要种植区土壤资源信息库;建立了三七种植土壤远程智慧监测管理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实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三七栽培与管理、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监测等方面的集成创新应用,推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应用技术的发展。项目实施在三七连作土壤障碍消减及缩短轮作间隔年限方面,取得了重要技术突破,支撑了三七产业健康发展。

  5、项目技术成果推广培训100余场次,累计带动示范推广面积120余万亩,近2年实现新增销售额11.81亿元;产品检验农药残留限量合格率提高80%以上,重金属限量合格率提高85%以上,农药化肥用量减少60%以上,单产提高40-60kg/亩,项目成果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6、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157篇,其中SCI收录3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5部;制定团体标准2项;联合承办三七国际、国内学术论坛3次;培养博士、硕士60余人。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历时20年,在三七种植土壤障碍因素消减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创新成果。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七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孙汉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黄兴奇  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

  代解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夏雪山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金 航  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饶高雄  云南中医学院教授

  文国松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