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粘度时变浆材创制与岩土体加固修复关键技术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12.16
浏览次数: 1215
2018年12月16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由成都理工大学完成的“粘度时变浆材创制与岩土体加固修复关键技术”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组提交的资料齐全、内容丰富、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以青藏高原及其东南缘重大基础工程设施建设为依托,针对坝基渗漏、隧道突水、建筑物地基渗漏、震裂山体加固和高边坡生态修复等工程难题,持续开展了十余年研究工作,在水泥-外掺剂体系水化机理、粘度时变系列注浆材料创制、注浆扩散测试装置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
(1)揭示了改性纤维素钠在水泥颗粒表面溶解成膜机理,提出了水泥-外掺剂水化过程的溶剂化膜理论,为粘度时变浆材创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创制了初始流动度大、可灌性好,临近可泵期粘度突增的SJP水泥基注浆材料,破解了水泥基速凝注浆材料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低这一国际难题。
(3)研制了注浆扩散测试系统。模拟浆液地层中的扩散半径与边界,可实现0~90°倾角、0~25mm宽度、0~1MPa压力注浆扩散测试,控制尺度6.4 m×3.8 m,达到隐蔽注浆“可视化”目的,搭建了设计与工程施工之间的“桥梁”。
(4)揭示了吸附胶结-包裹连接相互作用的固沙保水机制,创制了一种固沙保水材料——“双聚”材料,对土壤改良、边坡加固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5)基于“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生态环保理念,利用糯米浆中支链淀粉对碳酸钙结晶的调控作用,创制了改性糯米灰浆绿色修复材料。解决了水泥基材料难降解、化学材料环境不友好及传统材料动水条件下凝结困难的难题。
3.已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成果编入3部国家、行业规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在坝高305m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海拔4800m的西藏米拉山特长公路隧道、汶川地震震裂山体、九寨沟景区震后边坡及钙华裂缝等120余项岩土体加固修复重大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研究成果发展了粘度时变浆材创制与岩土体加固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程价值,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多 吉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
吴丰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
李锡堤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彭建兵 长安大学教授
殷跃平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
冯夏庭 东北大学教授
施 斌 南京大学教授
陈剑平 吉林大学教授
宋胜武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出席嘉宾
黄润秋 生态环保部副部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刘清友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