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柔性支护结构应用技术深化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06.20

浏览次数: 1834

柔性支护结构应用技术深化研究 anli.jpg

  2018年6月20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成都召开了由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共同完成的“柔性支护结构应用技术深化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该项目深入研究了注浆微型桩群、孔道弯曲条件下锚索受力特征等关键技术,主要创新包括:

  1)提出了注浆微型桩群支护体系的构造型式:通过密排钢花管压力注浆,加固钢花管周围的滑坡体、滑动带及滑床,使微型钢花管桩及其周围的岩土体形成整体,起到特殊的抗滑作用。

  2)采用离心机和振动台模型试验揭示了微型桩群的受力机理,理论推导了多排微型桩桩排间力的分配关系。

  3)发明了一种基于惯性传感器的长大锚索钻孔孔道测量系统,并用其获得了典型地质条件下锚索孔道偏斜规律,为锚固端的准确定位提供了有力工具。

  4)针对钻孔直线、弯曲条件下拉力型、压力分散型锚索开展了足尺模型试验,基于弹性理论,分析了钻孔偏斜条件下锚索锚固段受力特征,揭示了拉力型锚索锚固段轴力、剪应力的分布模式和预应力损失规律。

  3.基于项目以上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多项实际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4.项目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6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王全才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邵 江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高工

  马 辉 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邓建辉 四川大学教授

  汪时机 西南大学教授

  成永刚 四川公路工程咨询监理公司教授级高工

  彭社琴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