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四川盆地红层滑坡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12.16

浏览次数: 1395

成都理工大学3 anli.jpg

  2018年12月16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由成都理工大学完成的“四川盆地红层滑坡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方的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提交的技术资料齐全、内容丰富、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该项研究取得以下重要成果:

  (1)通过对大量典型滑坡案例的现场调研、现场试验和监测,并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综合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内外动力及其耦合作用对四川盆地红层岩质滑坡形成的影响,分析总结了四川盆地红层滑坡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模式,研究揭示了水对红层岩质滑坡形成的力学作用和物理作用,提出了滑坡启动的临界条件和运动距离模型,初步建立了红层滑坡预警预报模型。

  (2)通过现场ERT测试、水文环境因素监测,室内土柱试验、物理化学特性试验,并采用改进Green-Ampt理论分析与考虑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揭示了四川盆地缓倾浅层土质滑坡厚度集中在1~5m并沿基覆界面“光面”滑动的原因。

  (3)采用现场荧光示踪试验、井流试验、流速流向测试试验、氯化钠示踪、ERT测试等综合手段,查明了四川盆地红层地区降雨入渗与地下水运移规律。

  (4)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红层泥岩遇水泥化和软化的过程、机理以及相关过程中物理力学性质、微观结构、多项化学性质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伊利石的分子内部膨胀和胶结膨胀这两种机理是导致红层软岩遇水劣化的根本原因。

  3.上述研究成果已在指导四川盆地红层地区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工程治理以及城镇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成果对我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广大红层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本项目实施期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多项授权专利,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了多次学术报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在四川盆地红层滑坡,尤其是近水平岩质滑坡成因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深化四川盆地红层滑坡综合防控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成果的推广应用。

专家组成员

  多 吉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

  吴丰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

  李锡堤 台湾中央大学教授

  彭建兵 长安大学教授

  殷跃平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研究员

  冯夏庭 东北大学教授

  施 斌 南京大学教授

  陈剑平 吉林大学教授

  宋胜武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出席嘉宾

  黄润秋 生态环保部副部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刘清友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