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灵长类干细胞的多能性、培养与分化”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5.13
浏览次数: 949
2021年5月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理工大学完成的“灵长类干细胞的多能性、培养与分化”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灵长类干细胞的多能性、培养与分化项目”在国家科技重大研究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针对灵长类干细胞多能性、标准化培养和分化等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通过系列的研究,在理论实现了重大突破,完善了灵长类干细胞多能性理论,揭示了胚胎干细胞与胚胎宿主细胞的作用机制以及移植的神经干细胞与猴脑微环境的作用机理,发现了猴不同于啮齿类的神经特有再生机制,并实现了技术的创新,即高效的、标准化的灵长类干细胞分离、培养、分化和移植体系,为干细胞等新技术的临床利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创新性如下:
1、创新点1:完善灵长类干细胞多能性理论。首次揭示了灵长类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证明了灵长类干细胞具有产生嵌合体动物的能力,纠正了美国科学家的错误结论;系统研究了猴多能干细胞的多能性,揭示了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嵌合以及与胚胎的互作机制,发现干细胞的凋亡与胚胎的互作决定了灵长类干细胞的嵌合能力,纠正了传统干细胞多能性的观念,为组织器官再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创新点2:优化了灵长类干细胞分离、标准化培养和分化技术体系,促进了干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为疾病研究、细胞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种子细胞。
3、创新点3:回答了干细胞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建立了神经细胞的猴脑移植技术,揭示了猴不同于啮齿类的神经特有再生机制,实现了神经干细胞在灵长类动物脑部的再生,推动了灵长类体内神经的再生研究,开展了药物治疗帕金森疾病的研究。
发表论文13篇,授权发明专利3件,在项目成果的支持下,李天晴教授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获中国干细胞协会“干细胞青年研究员”和“干细胞创新奖”,云南省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云岭学者”,云南省“灵长类干细胞转化应用省创新团队”带头人。项目成果的产出逐渐使我国灵长类生物医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对充分利用我国灵长类动物资源,促进干细胞新技术的利用,对实现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都有重要意义,促进了干细胞相关学科的发展。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赖 仞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荣平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郑冰蓉 云南大学教授
廖国阳 医学生物所研究员
侯宗柳 昆明市延安医院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