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基于21种天然植物定向开发呈味增香烟用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09.28

浏览次数: 1537

基于21种天然植物 anli.jpg

  2018年9月28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云南昆明召开了由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基于21种天然植物定向开发呈味增香烟用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听取了研究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 项目技术资料齐全,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 项目依据配体小分子与甜味受体蛋白的结合特征,应用分子对接技术,以对接能、结合指数、分子内能、扭转能等特征为核心参数,首次构建了甜、酸、苦等基础味觉的两种呈味物质判别模型(贝叶斯函数判别模型和ULDA判别模型),正判率分别达到91.5和93.1%。

  3.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烟气化合物与部分感官重要香气特征指标的回归模型,明确了对烤烟烟香、清香、果香、辛香、奶香、甜香等香气特征贡献度较高的部分烟气化合物;建立了烟气化合物与感官基础味觉的回归模型,并借助呈味物质判别模型进行一致性分析验证,明确了对卷烟甜、酸、苦等基本味觉指标贡献较为凸显的部分烟气化合物。

  4. 以项目明确的提味增香物质为导向,结合分子极性、分子量等理化性质,采用大孔树脂、分子蒸馏等技术,建立了不同植物(红大品种烟叶、津巴布韦烟叶、冰糖橙、滇橄榄、咖啡、乌梅、酸梅、假秦艽、柠檬、芒果等)中提味增香功能组分的定向制备方法,复配开发了9个具有定向增甜或增香效用的天然香料模块。

  5. 借助电子舌、感官分析技术,应用中效法和等效图,以葛根、滇橄榄、麦冬、普洱茶等天然植物为材料,基于对原料粉末粒径、粘合剂种类及流速、进风压力、进风温度、雾化压力等技术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多种固体粉末特定功能的最佳制粒工艺,开发了2种具有显著增甜或增香功能的复合植物颗粒材料。

  6. 项目开发的香精模块和天然植物颗粒,相继在红河(A7)、云烟(七彩印象)、云烟(细支珍品)、云烟(紫)、云烟(软大重九)、云烟(小云端)、云烟(印象烟庄)等产品中得到规模化应用。截止至2017年12月,累计应用生产销售卷烟 395.17万箱,按成本占比计算,研究成果实现新增税利2.04亿元。

  7. 项目研究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3篇,EI论文 1篇),申报发明专利20件(其中授权15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 项,颁布企业标准3项。

  综上所述,该项目在烟气香气特征物质判别、呈味物质判别模型的建立、利用天然植物定向开发功能香料和复合颗粒方面创新性显著,项目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陈业高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李干鹏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赵正雄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刘宏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赵建华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

  谢生明 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杨礼攀 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