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甘蔗野生种质割手密资源鉴定评价及其抗旱基因挖掘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04.15
浏览次数: 1243
2019年4月15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甘蔗野生种质割手密资源鉴定评价及其抗旱基因挖掘”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方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质询和答疑,形成如下评价意见:
1、项目提交的资料翔实、可靠,符合科技成果评价的要求。
2、针对我国割手密采集的空白区域,开展9次野外采集,涉及云南、福建、海南等9省区62个县市,采集到167份割手密资源,使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育割手密资源份数达到770份,总数量居世界第二。通过评价,筛选出一批优异割手密材料,开展抗旱基因挖掘,获得一批抗旱基因,为甘蔗品种改良提供了优良种质材料。
3、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存在的割手密倍性鉴定的难题;证实了热带种与割手密杂交F1代存在2种(2n+n,n+n)染色体传递方式,且主要以2n+n的方式传递,为甘蔗高贵化育种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4、对不同倍性割手密开展多样性和育种潜力评价研究,阐明了抗性基因位点AQP和DREB已被充分利用,而HSP70和WRKY1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明确了四种常见倍性割手密类型的遗传及演化关系。
5、共发表论文28篇(含SCI 5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影响因子累计8.823,他引95次,20篇主要核心论文影响因子累计17.267。代表性论文被《Scientific repor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PLOS O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等SCI期刊论文引用,8篇代表性引文累计影响因子18.815。
综上所述,该成果有重要科学发现,创新性突出,整体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其中割手密荧光原位杂交鉴定技术和倍性割手密遗传演化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组成员
沈万宽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
龚 明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龚 洵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
罗 琼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欧晓昆 云南大学教授
杨清辉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郑 科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