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一种新型骨质疏松椎体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评价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04.30

浏览次数: 1312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0医院 anli.jpg

  2019年4月30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完成的“一种新型骨质疏松椎体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评价”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技术资料,听取了技术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评价意见:

  一、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随着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发生率的增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椎体成型术及螺钉强化技术已广泛应用。目前各种新型脊柱内固定器械及新型骨填充材料不断研制,使临床前动物实验及测试中的骨质疏松椎体模型显得尤为关键。

  三、目前国内外用于脊柱生物力学测试的体外模型存在手工操作、系统误差大、不能定时、定量、精准的建立不同骨密度水平的骨质疏松椎体模型等问题,且未对模型进行标准化的评价。本研究针对以上不足,研发了“骨质疏松椎体体外模型的建模方法及配套灌注固定器”,首创一种新型骨质疏松体外椎体模型的建模方法,可定时、定量、精准的建立不同骨密度水平的骨质疏松椎体模型。并通过BMD检测、影像学(三维CT及Micro-CT检测)以及组织学检查,建立了从“宏观到微观、二维到三维、定性到定量”骨质疏松椎体体外模型的评价方法。首次应用骨质疏松样椎体模型进行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技术及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取得很好的研究结果。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SCI文章2篇,EI文章1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12篇。

  四、该模型的构建实现了由传统手工操作、系统误差大,转变为完全自动化操作,有效降低系统误差。成功制定了骨质疏松椎体体外模型构建的建模及评价方法,创新性强,技术要求严格,模型重复性好,可为下一步动物活体试验及临床试验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本研究可为在骨质疏松情况下,新器械、新材料及新技术研究方面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测试模型。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组成员

  熊 鹰 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

  王宇飞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包 可 云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赵 刚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陆晓涛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王 琦 云南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王志华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