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云南省温和地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4.23
浏览次数: 986
2021年4月23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云南省温和地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该成果资料规范、完整,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成果依托云南省科技惠民计划“绿色建筑技术在云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集成应用示范”、“温和地区绿色建筑成套技术集成研究及工程应用示范”等省部级项目的实施,针对国家相关标准中缺乏温和地区相关数据,其他气候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对云南省适用性不强,结合云南地域、气候、经济、文化和环境特点,分析了云南省建筑能耗构成、挖掘了建筑节能潜力,提出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性指标、既有建筑能耗诊断关键指标,制定了绿色建筑本地化应用策略,因地制宜的建立了云南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解决了温和地区绿色建筑技术本地化应用、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主要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如下:
(1)研究分析了云南、贵州、四川等温和地区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能耗构成及能耗水平,对温和地区典型城镇进行了热工分区划分,确定了温和地区子气候区的冬季采暖计算指标、节能设计传热系数、热惰性指标、窗地面积比、遮阳系数的指标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的指标。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填补了我国温和地区居住建筑无节能设计标准的空白。
(2)结合云南“山多地少、民族众多、地震多发、气候多样、太阳能综合利用条件优越、紫外线辐射强度高”等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的调整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增加了建筑全能耗能效测评、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应用、室内紫外线指数UVB/UVA降低技术应用等评价条款,建立了云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云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首次提出了云南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室内舒适性指标(PMV)取值范围和既有建筑能耗指标的约束值,提出适宜的围护结构及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技术措施,编制了云南省地方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为云南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技术依据。
(4)首次研究测试得出温和地区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年耗电量数值范围,为建筑节能设计和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三、项目研究成果在云南省39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进行应用,应用面积达879万㎡,其中,项目承担单位直接咨询的10个绿色建筑项目运行至今,由减少的能源消耗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2449.25万元,减少CO2的排放量为32377.82t;预计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由减少能源消耗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23564.39万元,减少的CO2的排放量为293195.19t。项目承担单位在2010—2020年为云南省63个项目提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咨询及检测服务,共实现技术业务合同收入1524.06万元。
此外,《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在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设计中全面推广应用,《云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在云南省内民用建筑施工图审查中、标识评审中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云南省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标准》在云南省民用建筑项目竣工验收中广泛执行。以上工作的开展显著推进了温和地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切实降低了建筑能耗,提升了建筑舒适性,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该项目成果3次获得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编制行业标准1部,地方标准5部,发表学术论文8篇,6人晋升高级工程师职称,1人获得云南省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获得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1人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委员会专家,7人获得节能检测上岗资格,累计培训云南省建筑节能检测技术人员300人次。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建议进一步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专家组成员
缪 沾 云南省建材工业行业协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培茗 云南大学教授
陈小开 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
刘 鹏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院长、教授
黄巧玲 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 晖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 军 四川大学主任、副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