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云南日本血吸虫遗传多样性及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5.18
浏览次数: 982
2021年5月1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完成的“云南日本血吸虫遗传多样性及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云南曾是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基金和“973”子课题等项目资助下,项目组历时十年,对云南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多样性及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在云南日本血吸虫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首次发现新型的非叉型尾蚴,进而建立了动物感染模型,完成了两型尾蚴的生活史研究,揭示了同种日本血吸虫两型尾蚴的致病性差异,为丰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补充。
2.基于微卫星、核糖体、线粒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内含子序列、管家基因及抗原编码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揭示了云南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多样性,阐明了云南日本血吸虫作为独特地理株的遗传变异和分子种群结构,为日本血吸虫的鉴定提供了有效的分子标记。
3.基于两型尾蚴的致病性差异,采用转录组和蛋白组等技术,筛选出了非叉型尾蚴入侵宿主的关键基因211个和显著差异蛋白1501个。首次发现花生四烯酸代谢和IgE/FcεRI信号转导等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的免疫反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揭示了其叉型尾蚴和非叉型尾蚴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为日本血吸虫的靶向药物的筛选和分子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4篇(他引128次),包括SCI收录12篇(总IF为37.141,他引122次)和中文核心2篇。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IF=9.599)上系统综述了血吸虫病的诊断检测分子标记及不同地理株的遗传多样性。编写了包含本研究成果的国家规划教材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2名。项目主要完成人晋升教授1名、副教授2名,培养云南省高层次人才、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各1名,获批“云南省兽医公共卫生创新团队”建设。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非叉型尾蚴的首次发现及与宿主互作机制的揭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文建凡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范丽仙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张应国 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李灿鹏 云南大学教授
信爱国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
刘 洋 昆明医科大学副主任医师
胡俊杰 云南大学副教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