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云南小粒咖啡数字化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5.17

浏览次数: 1098

云南小粒咖啡数字化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 anli.jpg

  2021年5月14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大学牵头完成的“云南小粒咖啡数字化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规范、完整,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建立了咖啡豆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初加工技术体系。通过对咖啡鲜果、咖啡生豆内生菌及咖啡豆发酵过程中(从脱皮脱胶到晾晒前)微生物变化的研究,研究了咖啡豆发酵环境的主要菌种,发现并鉴定出细菌27种,酵母25种。同时,通过对咖啡初加工全过程微生物研究及pH值、有机酸等咖啡产品质量关键影响因子变化规律研究,制定了咖啡果清洗筛分—恒温自动发酵—机械化脱水脱胶—红外线恒温干燥—加工污染综合控制的成套初加工生产技术体系,研发了成套装备,提升了咖啡豆的品质风味,提高一级咖啡豆的获得率达96%,缩短发酵时间50%以上,稳定了产品质量,减少加工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三、创新了智能化冷萃速溶咖啡生产工艺技术体系。采用现代生物制造技术,研制低温萃取精密设备,集成创新技术和设备参数优化,创新了冷萃系统萃取液稳定高效低能耗降温技术,既能达到工艺要求又节约能耗,并且降低冷冻机组负荷,稳定了质量,实现了产品可冷溶,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四、揭示了咖啡功能活性因子的健康功效机理。动物实验表明,咖啡因的摄入不会导致骨密度降低,可改善紫外线辐射诱导的皮肤损伤;揭示了咖啡因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抑制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的机理。探究了咖啡中绿原酸抑制癌细胞增殖、治疗改善分泌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细胞因子紊乱的机理。为咖啡利用的拓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2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企业标准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13篇;构建云咖啡首席科学家技术服务团队1支,搭建省部级科技支撑平台3个、专家工作站5个、技术服务组5个;累计培训技术骨干11581人次,带动农户5000余户;开发的相关产品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5.61亿元。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议修改项目名称为: 云南小粒咖啡智能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

专家组成员

  孙汉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孙 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施庆华 机械总院集团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院长、研究员

  刘国道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张士康 浙江茶业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付学奇 吉林大学教授

  李锦红 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