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大动物高效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5.19
浏览次数: 1308
2021年5月1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南大学共同完成的“大动物高效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在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制约大动物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效率的关键技术难题,主要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建立了一套大动物高效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体系。重点解决了制约基因编辑技术在大动物应用上存在的难以实现高效稳定、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壁垒,发明点如下:
1、通过优化卵母细胞采集与成熟、供体细胞筛选与调控、克隆胚胎构建与培养等关键技术环节,创造性地搭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效稳定、规模化、常年批量生产的大动物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平台。实现了日均构建2000个克隆胚,妊娠率最高达88.9%,分娩率最高达87.5%,单胎最高分娩11头,代孕母猪平均分娩2.44头,远高于国内外0.05-1.7头的克隆效率。克隆6个山羊和绵羊优良品种的优秀个体。
2、通过集成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实现了大家畜高效基因定向修饰,创制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和侏儒综合征等小型猪疾病模型,获得了88种基因编辑供体细胞系,以及异种器官移植供体在内的基因修饰克隆猪637头。利用该平台技术获得的世界首批PEVRs失活克隆猪和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以封面文章在《Science》和《Cell》上发表。近三年与22家公司企业、高校、政府等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9份,横向科研经费达2508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3、利用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组合型技术平台,推动了我国动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实现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在家畜品种保护上的应用。建立了以云南省为主,辐射内蒙古、西藏等地区9个物种、29个品种、721个个体、6256份成纤维细胞系的区域性的动物基因库。
项目创造性搭建的技术体系及平台,将在人类疾病模型构建、异种器官移植、新药研发、生物反应器、基因治疗、家畜新品种培育、动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并将推动相关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
项目获得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制订地方标准1项,在PLoS Biology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4篇,其中代表作单篇最高他引40次。建立省级科研平台2个,培养研究生38人。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构建各种基因编辑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张亚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黄路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靳亚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赵建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石德顺 广西大学研究员
董 坚 云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教授
洪琼花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黄必志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杨志民 云南省畜牧业协会会长、高级畜牧师
吴 凡 云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徐宝明 原云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巡视员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