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新机制及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3.03.07
浏览次数: 1572
2023年3月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成的“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新机制及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在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0项省厅级基金项目资助下,历史10年,深入探索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创建系列糖尿病血管病变树鼩模型,并结合临床病例,系统研究揭示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学特征、缺血后适应与不同种类降糖药物对糖尿病代谢障碍、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创新性如下:
1、首次揭示了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组织病理与分子特征,阐明缺血后适应治疗的作用与效果。发现伴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DMIS)相比较IS组,脑梗死面积更大,具有更多结构异常的神经细胞,创建了树鼩2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动物模型,证实糖尿病代谢异常可加剧缺血性脑损伤。证实实施缺血后适应(IPOC)干预可显著降低DMIS脑梗死面积,并且对大脑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为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
2、首次发现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损伤特征,阐明缺血后适应治疗的作用与效果。基于糖尿病血栓性脑缺血树鼩模型,发现实施IPOC干预能降低血糖、抑制视网膜VEGF的表达从而减轻T2DM合并脑缺血树鼩的视网膜损伤;基于糖尿脑缺血树鼩肾病模型,发现肾组织VEGF表达、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与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呈同步平行变化。实施IPOC干预可下调VEGF高表达,减少24h尿蛋白,减轻肾损伤。为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3、建立了治疗2型糖尿病联合用药新策略,为防治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提供了新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一系列药物治疗研究发现,发现米格列醇对T2DM的降糖作用比二甲双胍更明显,且胃肠道等不良事件轻微。米格列醇联合天冬氨酸胰岛素可产生良好的降糖潜能,显著降低视网膜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二甲双胍联合天冬氨酸胰岛素可有效减少T2DM患者心、肾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项目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5篇,总影响因子12分,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件,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1部。该成果在省内20余家不同级别医院推广应用,受邀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主办国家级和省级继教班10次,培训2000余名临床医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肖春杰 云南大学教授
代解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宏慧 昆明医科大学教授
韩雁冰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杨 莹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