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莱姆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4.01.08
浏览次数: 560
2024年1月5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完成的“莱姆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成果在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4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8个项目的支持下,自1995年开始,围绕莱姆病发病机制不清和循证医学证据缺乏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长期深入系统研究,取得系列的重要科学发现:
1.阐明了莱姆病传播过程中“伯氏疏螺旋体(Bb)-蜱媒-哺乳类宿主三角互作(Bb-tick-host triangle interaction)” 的作用机制,并且发现了三角互作中的关键分子TROSPA和Salp15。
2.揭示了伯氏疏螺旋体引起莱姆关节炎的机制:发现螺旋体表面主要膜蛋白BmpA和BmpB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动物的关节内高表达,证明BmpA和BmpB关节炎密切相关。BmpA与关节内巨噬细胞表面TLR1/2受体结合,激活TLR受体信号传导通路,激活NF-κB,刺激趋化因子大量产生,引起趋化因子风暴,引起关节炎症。
3.揭示了伯氏疏螺旋体调控一个轴(GRB2-ROCK2)、两个分子(叶酸受体2,宿主生长相关蛋白43)、三条通路(Notch 2、mTOR和自噬)引起神经莱姆病的发病机制。
4.发现异毛喉素和雪胆甲素可用于治疗莱姆病,其作用机制是异毛喉素(ISOF)和雪胆甲素下调rBmpA诱导的TNF-α和IL-6的转录和表达;ISOF和雪胆甲素还可以抑制实验性莱姆氏关节炎。
5.采用循证医学大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全球莱姆病流行、诊断、预防和治疗历史和现状,为全球莱姆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三、项目发表论文8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9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JAMA Network Open和BMJ Global Health各1篇,作为参与作者在Cell和Nature各1篇;累计影响因子297.8,被引用886次;出版莱姆病相关专著3部、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本科教材5部;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10名;获得云南省省政府津贴1人。获批云南省高校热带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示范型热带传染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肖春杰 云南大学教授
代解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天瑞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游 晶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滕兆伟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