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云南蝗虫区系分类、分布格局及适应进化”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5.04.18

浏览次数: 96

科技成果评价

  2025年4月1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召开了由大理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共同完成的“云南蝗虫区系分类、分布格局及适应进化”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资金来源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以云南省蝗虫(蝗总科和蚱总科)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物种本底、分布格局起源和物种分化机制三个层次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项目历时27年,通过对云南省蝗虫比较充分的调查,获得标本5.4万余号,标本经整理、分类和数据分析,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

  1. 明确云南省有蝗总科昆虫6科96属251种、蚱总科昆虫6科39属221种,发表165个新种,建立3个新属和5个新种团,订正8个异名属、21个异名种和10个新组合种。

  2. 首次揭示云南蝗总科地理分布格局,种级水平以东洋区占89.65%,特有种占60.8%,呈岛状分布;提出云南蝗虫起源新见解,云南是蝗总科属级阶元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

  3. 首次揭示云南蝗虫特有种趋同生态适应特性,呈现出“翅退化”占78.9%,“体小型化”占67.6%的特点,主要受资源丰富和环境的多样化所驱动,为探索云南生物多样性形成及演化提供新思路。

  项目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0篇,其中20篇代表性论文SCI收录12篇、CSCD收录4篇,代表性成果发表在Zootaxa、Insects、Oriental Insects等分类学和昆虫学高级别期刊。

  该项目成果系统研究了云南蝗虫区系分类,填补了云南省蝗总科和蚱总科的分类学空白;揭示其分布格局及适应进化,对云南生物多样性起源和形成机制提出新见解;建立了云南省最大最全的蝗虫标本库,对农林牧业蝗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对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蝗虫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彭艳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石 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研究员

  丁昭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胡劭骥 云南大学副研究员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