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4.13
浏览次数: 1387
2021年4月10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牵头完成的“云南水稻抗稻瘟病绿色资源筛选鉴定与创新利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裕,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自超,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云南师范大学研究员龚明,云南大学教授刘飞虎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水稻育种中抗稻瘟病基因单一或缺乏持久抗性基因的问题进行了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鉴定、云南地方稻种抗稻瘟病稀有基因的筛选鉴定、外源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鉴定发掘、抗病基因聚合种质资源创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获得了如下创新成果:建立了多菌系田间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技术体系,鉴定出37份优异的抗稻瘟病种质,对国内外来源的2971份粳稻品种(系)稻瘟病抗性进行了连续3年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用云南6个代表性稻瘟病菌株对594份初选种质进一步进行了接种鉴定,根据叶瘟和穗颈瘟抗性表现筛选得到37份优异的种质资源,为云南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了新种质;明确了云南抗稻瘟病基因在1127份种质资源中的分布规律,并鉴定出抗稻瘟病新等位基因,通过22个单基因系大田实证了Pib、Pikh、Pi9、Pi5等稻瘟病抗性基因在云南粳稻区的适用价值,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1127份稻种进行了稻瘟病抗性基因Pib、Pikh、Pi9、Pi5、Pita的基因鉴定,摸清了其在中国各省区和周边国家稻种中的分布;采用测序技术筛选携带持久抗性基因Bsr-d1种质14份,筛选鉴定新等位基因Pid2-YP、Pid2-早旱谷;从稻瘟病菌中克隆了抗病相关基因MgSM1,并验证MgSM1等4个基因抗稻瘟病功能;从稻瘟病菌中克隆了编码免疫诱导蛋白的基因MgSM1,证明其可诱导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系统抗性;首次将T4噬菌体溶菌酶基因、菜豆几丁质酶和烟草β-1,3-葡聚糖酶串联基因导入水稻并证明其抗稻瘟病功能,为水稻抗病育种储备了新基因资源;建立了分子标记选择和抗性穿梭鉴定水稻抗稻瘟病技术体系,创制了多基因聚合的抗稻瘟病新种质;利用分子标记跟踪技术、穿梭鉴定技术、接种鉴定技术新创制聚合Pib、Pikh、Pi5、Pi9、Pita等5个抗稻瘟病基因的种质10份,其农艺、经济性状符合现代品种的要求,为解决水稻品种抗病基因单一的问题提供了新种质;为省内外10余家育种单位提供了新种质525份次,联合企业开发优异地方品种1个,农户增收利润8215.5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论文29篇(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49.542,累计被他引用491次,其中1篇曾获“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出版专著1部。该成果促进了水稻种质资源基因化,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储备了基因资源,为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水稻品种提供了新种质,对水稻抗稻瘟病育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云南水稻抗稻瘟病绿色资源筛选鉴定与创新利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