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评价

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评价结论的“可追溯、可查询”

昆明医科大学等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7.12.18

浏览次数: 1297

重要寄生球虫肉孢子虫及疟原虫的生物学研究成果 anli.jpg

  2017年12月18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重要寄生球虫肉孢子虫及疟原虫的生物学研究成果”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范丽仙,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夏雪山,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李洪,云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培富,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杨士剑,中国医师协会教授朱榆红,昆明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研究员沈涛等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成果因在肉孢子虫分类学及流行病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国外著名学者誉为“世界肉孢子虫研究中心”;创新性开展了中缅边境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并发现了耐药虫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为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有如下创新点:修正了肉孢子虫经典分类理论,肉孢子虫具有一定水平的中间宿主特异性,被作为虫种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本成果依据“黄牛→人→水牛→人”生活史循环感染实验及分子水平的研究数据,提出黄牛和水牛共享肉孢子虫虫种的观点,修正了肉孢子虫分类理论;创立了肉孢子虫分子分类的新手段:针对现存的肉孢子虫只能进行形态及生活史分类,虫种鉴定困难,终末宿主寻找困难的现状,本成果建立的分子诊断及分子系统推测终末宿主的方法,已被相关领域学者所采用,系列相关文章被引用183次;球虫调查成果:摸清了31种(类)动物及人球虫种类本底资源,其中肉孢子虫相关研究报道占全国74%,命名发表了肉孢子虫新种4个,艾美球虫新种3个,丰富了我国寄生虫分类编目;中缅边境疟疾流行病学调研成果:在中缅边境调查了120万就诊病人,发现发病前两周境外接触史是疟疾发生的高发因素;间日疟主要来自国内感染,恶性疟主要是国外输入,提出针对不同疟疾来源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研究成果:精确测定了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10种抗疟药物的敏感性,揭示该地区疟原虫对常用抗疟药的敏感性低于实验室敏感株;首次报道了克钦地区恶性疟原虫的重要抗药性详细基因谱,该成果为疟疾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成果在寄生球虫生物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重要寄生球虫肉孢子虫及疟原虫的生物学研究成果”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报告查询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