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视频通信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7.05.18
浏览次数: 1945
2017年5月18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北京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完成的“视频通信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及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宫亚峰,北京邮电大学感知技术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杨放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高工陈永刚,北京大学信息中心教授级高工马皓,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于建军,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田霖,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研究员陶晓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徐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葛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吴玉东,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帅,浙江航天长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毛卫琪等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视频数据结构化表征方法,项目提出的层级式“知识塔”结构的表征模型、基于贝叶斯统计的结构化表征计算方法和面向人脸图像的层级式表征计算模型,实现了图像内容的结构化分割,可显著提高人脸及特定场景视频图像的压缩效率。发明了基于视频压缩域特征的显著性内容预测方法,项目基于建立的大规模视频关注点数据库,找到了符合人类视觉特性的高效视频压缩(HEVC)域特征,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显著性预测算法,获得的显著性预测图更加贴近人眼关注区域,可有效解决人眼观看视频时感知冗余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难题;第三方测试表明,预测准确度优于国际最好水平。发明了基于先验知识的分层编码及重建方法,项目提出的基于结构化先验信息的分层编码框架、基于“知识塔”结构的分层编码方法、面向计算复杂度-率-感知失真优化的比特分配方法,可解决低速率下的高质量视频重建难题;第三方测试表明,在用户体验良好的前提下,视频通信的码率指标优于国内外报道的最好水平。该项目借鉴人脑视觉感知机理,发现了提升无线网络中视频通信业务服务能力的新途径,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被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采纳,达到相关领域国际领先水平。基于上述发明成果研制的无线专网设备、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移动网络视频传输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运营商、广电行业等部门,并保障了G20峰会等重大活动,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视频通信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