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12.17
浏览次数: 1610
2019年12月15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西安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安中科微精光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超快激光复杂结构高精度制造技术与装备及其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段宝岩,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李应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刘松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张胜利,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何爱杰,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马健,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金海,西北大学教授白晋涛,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施卫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制造的重大难题与瓶颈,研发出“关键器件-专用光源-核心工艺-关键装备”的成套技术及装备,突破了超快激光及亚微米级光机电一体化多项关键技术,创造性地攻克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孔高品质制造的技术难题,解决了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气膜孔“能设计,难加工”的瓶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覆盖从三轴到七轴的系列超快激光复杂微结构高端制造装备,成功应用于我国军民用多个型号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与生产,开创了我国航空发动机高温涡轮叶片超快激光高精度复杂异型孔加工技术的新领域。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如下:提出了单晶光纤多通放大、非线性相移优化分配、双CFBG腔内色散管理方法,攻克了飞秒激光器主动色散补偿、全域热管理和指向控制技术,破解了飞秒激光放大能量受限、飞秒激光脉冲质量以及指向稳定性等难题(脉冲能量155μJ、重频100kHz,指向稳定性达1μrad/℃),成功研制出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复杂微结构高精度加工的高性能专用超快激光光源;提出了三维轨迹编程光束旋切扫描方法,突破了激光脉冲选区控制技术,实现了激光脉冲在指定扫描轨迹上的精确控制,解决了高精度(≤±3μm)复杂异型微结构原位加工的关键技术;发明了小偏差多特征点融合的迭代式曲率向量相似匹配定位技术,实现了复杂型面随形自适应定位,解决了叶片等复杂型面因铸造偏差导致的定位难题所引起的交叉孔、串腔等技术瓶颈;提出了涡轮叶片高精度高效率加工策略及工艺参数实时调控方法,突破了多参量融合实时感知技术与激光能量场动态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小空腔零件超快激光加工和带热障涂层叶片高品质一次性制孔中,实现了25:1的超高深径比叶片气膜孔加工,解决了涡轮叶片全覆盖气膜冷却孔的制造难题;研制出三轴/四轴/五轴/六轴/七轴系列超快激光复杂微结构高端制造装备,成功应用于CJ-1000、CJ-2000、XX-15等10余种航空、航天发动机的研制与生产。项目成果研发难度大、创新性强,属于解决我国航空发动机重大“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之一,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涡轮叶片高深径比微深孔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前景广阔。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超快激光复杂结构高精度制造技术与装备及其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