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评价

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评价结论的“可追溯、可查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7.11.03

浏览次数: 1623

3-2.jpg

  2017年11月3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北京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大型环形锻轧件的制造技术”、“CN-1515型堆芯组件结构材料及CN-EP型端塞材料制造工艺”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研究员张征权,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艳红,三一重工教授级高工张卫新,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刘朝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学山,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赵爱民,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教授谢水生,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研究员刘承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教授陈大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薛济来等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大型环形锻轧件的制造技术项目开发了异形金属构筑成形技术,明显改善坯料表面的应力状态,有利于焊合界面,提高综合成材率;项目开发了多级模块式金属构筑成形技术,与一次性构筑成形技术相比,可有效降低制造风险,保证工期;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型环形锻轧件的制造技术,可以支持示范快堆用Φ15.4m支承环的制造;锻轧件性能及其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该技术比传统组焊式工艺节约材料约30%,缩短制造周期约50%;采用多级模块式构筑成形技术或异形构筑成形技术制造的大型坯料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应用前景广阔。CN-1515型堆芯组件结构材料及CN-EP型端塞材料制造工艺项目,以工程化为目标,在国内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快堆用CN-1515包壳管、六角管、棒材、丝材以及CN-EP端塞材料制造工艺研究,形成了完整的制造工艺;突破了快中子反应堆燃料组件CN-1515包壳管、外套管、丝材和棒材的尺寸精度控制、组织均匀性控制、表面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国内首次工程化制造;突破了快中子反应堆堆芯组件用CN-EP端塞材料组织均匀性控制等关键制造技术,并实现了国内首次工程化制造;该项目总体制造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产品各项性能指标满足快中子反应堆堆芯组件性能指标要求,为应用于钠冷快中子反应堆及相关堆型奠定了技术基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项目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国产化目标。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大型环形锻轧件的制造技术”、“CN-1515型堆芯组件结构材料及CN-EP型端塞材料制造工艺”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报告查询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