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全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
“精神分裂症诊疗新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05.26
浏览次数: 1245
2022年5月10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成的“精神分裂症诊疗新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历时13年,对云南地区汉族及部分特有少数民族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和早诊早治做出了贡献。该项目形成了精神分裂症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有效模式,显著提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过程,取得了重要成果:
1、首次揭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独龙族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特征:对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直过民族)独龙族进行整群抽样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独龙族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2.1‰,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筛选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新标记物,发现精神分裂症潜在药物靶点:首次发现TYW5、CISD2、NAGA的异常表达、rs796364和rs281759位点可调控TYW5表达,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显著相关;NDUFA6 的rs1801311位点调控NAGA,影响神经发育及树突棘形成,参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遴选出CXCL8、EGR1、EGR3、IL1B和PTGS2五个核心枢纽基因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新标志物。发现黄岑苷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有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为靶向C型凝集素信号通路中的CASP1、MAPK14、PTGS2等与IL-1β、IL-6等炎症因子。
3、结合影像组学和特异分子标志物,显著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治疗水平:通过影像组学,发现患者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激活区域明显较正常人的区域小。发现患者血清中IL-1β与IL-6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利培酮治疗后,应答患者的IL-1β与IL-6表达显著降低,可作为早期预测利培酮应答的参考指标。
4、率先开展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照料者的成本-效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证实了开放式管理模式增加了照料者成本,但其成本效果明显优于封闭式管理模式。开放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照料者对患者充分的社会支持,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
三、该项目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 16篇,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0名,25人晋升高一级职称。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26项;支撑建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州市级中心实验室1个。
综上所述,该项目研究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评价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组成员
肖春杰 云南大学教授
郑永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代解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宝福凯 昆明医科大学教授
阮 冶 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教授
唐松源 昆明医科大学教授
何小林 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