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评价

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评价结论的“可追溯、可查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01.02

浏览次数: 1148

苹果树腐烂病致灾机理及其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anli.jpg

  2018年1月2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陕西杨凌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苹果树腐烂病致灾机理及其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剑平,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教授、长江学者周雪平,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姜远茂,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王源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刘西莉等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澄清了我国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群体组成,首次发现了苹果黑腐皮壳(Valsa mali)为致病优势种,与国际上报道的Valsa cerotosperma不同,厘清了病菌种类不清导致的学名混用误用问题。通过组织细胞学、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手段探明了病斑形成过程及病菌主要毒性因子,全面提升了对病菌致病致害机理的认知水平,为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首次发现树体表面裂缝、肉眼不可见微伤和自然孔口是病菌入侵的主要途径,明确了分生孢子在果园周年产生、释放、传播的特点,萌芽期至幼果期为侵染高峰期,揭示了苹果树腐烂病周年致灾的规律,找到了预防病害的关键时期和部位。提出了“早预警、阻侵入、诱抗性、控残体”的苹果树腐烂病防控新策略,研发了田间分生孢子监测技术和苹果树带菌分子检测技术、幼果期树干淋刷药剂防病技术及配套噻霉酮系列药剂,结合树体抗病力激活和压低田间菌源量等方法,构建了以控制初侵染源和增强果树抗病性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全国主要苹果产区实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近三年示范推广累计1902万亩,挽回产量损失352.1万吨,累计增收节支91.6亿元,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研发了农药、肥料新产品6个,获得农药、肥料登记证4个;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件;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 收录期刊29篇;出版专著1部、科普书籍9本;制定行业标准2项;培训技术人员、果农等50余万人次;培养博士、 硕士研究生126 人;获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该成果创新性强、应用面广,为我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苹果树腐烂病致灾机理及其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报告查询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11-6062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平西路60号院1号楼16层。

ma1 关注微信
ma2 关注微博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

Copyright © 2022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京ICP备17020091号-1